当前位置: 首页 > 津门体育 > 市局动态
【天津市2023年体育工作会议典型交流发言摘登】(三):西青区

来源: 天津市体育局

发布时间: 2023-03-20

天津市2023年体育工作会议 ★

加快体育强区建设步伐

开创西青竞技体育新局面


西青区


市运会是四年一届的体育盛会,在刚刚过去的天津市第十五届运动会中,西青区有幸蝉联四届金牌榜第一,并且首次实现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三项第一的历史最好成绩,这得益于市体育局的多方指导支持,也得益于全区体育人的不懈努力拼搏。

多级多方关注互促,全面提供有力支持

在体教融合驱动下,借助市体育局在促进竞技体育发展上的有力政策,积极参与高水平的赛事和活动,以赛促练,不断提高竞技体育实力,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加大竞技体育财政支持力度,开通市十五运专项经费审批绿色通道,切实保障备战期间各项基础设施和人员投入。区领导多次深入训练点位了解、指导训练情况,并与运动员、教练员亲切交谈,关注和解决他们在备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保障运动员安心备战。最终,我区统筹协调选派1218名运动员及171名辅助人员组成代表团,参加了市十五运足球、田径、游泳、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26个大项的比赛,在参赛人数和项目上均较上届市运会明显提升,共获得金牌212枚、银牌166枚、铜牌131枚,奖牌总数达到509枚,团体总分7836.5分,总体成绩实现新突破。

发挥传统项目优势,巩固突出重点项目

本着节能高效的原则,按照运动周期规律,合理安排资金使用,加大对武术、跆拳道、体操、柔道等我区传统优势项目的财政投入,确保测算精细、计划严谨、组织周密、经费后期保障到位。持续加强业训管理,加大对我区业余体校、霍元甲文武学校的训练关注和定期督导,倒排工期,有针对性、计划性地抓好各项目训练任务,强化基础项目,保持和扩大优势项目,深化“市队区办”模式,充分发挥“三集中”训练优势,齐心协力,全力备战。

提前谋划布局,培育新的夺金点

坚持促均衡、谋发展,自上一届市运会后,我区持续优化调整项目布局,将游泳、乒乓球、足球、田径四个大项作为突破方向,实施竞技体育补短板计划,挖掘优秀人才,改进训练方法,招聘2名高水平游泳教练员,建立3个游泳长训点。同时加大对弱势项目的关注和投入,通过加强日常训练夯实基础,以赛促竞提升训练水平,在本届市运会中,我区在游泳、乒乓球、足球、田径等项目上都实现了金牌和奖牌的历史性突破。

积极对接社会力量,引进新兴项目

凭借完善的体制机制、积极的扶持政策及西青区浓厚的“崇文尚武”体育氛围,发展壮大社会体育组织,努力打造更优质的训练环境,更丰富的赛事服务,更完备的训练体系,吸引社会力量进入竞技体育市场,挖掘优秀青少年俱乐部及优秀运动员落地西青,引进了冰球、皮划艇静水、花样游泳等新兴项目,首次参赛的皮划艇静水项目一举斩获4金3铜3银;花样游泳、冰球项目也在市运会中崭露头角,为我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了极大助力。

全民健身搭台,竞技体育“开花”

西青区作为“全国武术之乡”“霍元甲故乡”“韩慕侠故乡”,拥有着深厚的武术文化底蕴,全民习武、强健体魄的氛围浓厚。一直以来,我区不断扩大区级统领的总体带动效应,发挥基层区域示范优势,凝聚社会参与力量,在促进群众体育建设、厚植竞技体育发展土壤方面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积极参与的共建共享格局。我们坚持让体育设施发挥多元化服务功能,全区健身步道、骑行道超过50公里,拥有14个体育类公园,7个街镇级全民健身中心,20个多功能运动场,17个笼式足球场,442个室内体育场地,550处村(居)口袋公园和健身园;全区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76.6万平方米,为业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有力推进了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的融合发展。

我们将继续按照市体育局部署要求,全面落实《天津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着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期待的内在要求,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在新征程上吹响更嘹亮的体育号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