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正式公布第四批43名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其中,英国短跑名将、援华国际友人李爱锐名列其中,这位出生在天津的奥运冠军跨越国界的传奇人生引发广泛关注。9月4日,津门学子王韵翔将据此创作的画作《天津故事:李爱锐》捐赠给天津市体育博物馆,见证体育精神与和平理念的传承。
1902年,李爱锐出生于天津,五岁随父母返回英国苏格兰。这位天赋异禀的田径天才在1924年巴黎奥运会夺得400米金牌,创造当时的世界纪录。令人意外的是,正值运动生涯巅峰的23岁,他毅然告别英国荣誉,重返出生地天津,在一所中学担任教师,将奥运精神和理念一同带给他的学生。1925年,李爱锐参与设计翻修了民园体育场,对民园体育场的跑道结构、灯光设备、看台层次等改建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先进水平的建议,使民园体育场得以成为当时亚洲首屈一指的体育场。
抗战烽火中,这位被称为“体育白求恩”的国际友人曾与中国人一起加入到抗战的滚滚洪流中。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在河北肖张村传教期间冒险救助八路军伤员;1943年初,李爱锐作为敌对国侨民被囚禁于山东潍县(今潍坊)集中营。囚禁期间,他组织青少年开展各种活动,以热情和活力感染着大家。1945年2月,这位奥运冠军因脑部疾病在集中营病逝,年仅43岁。
李爱锐怀揣激情、富于同情心且为人正直,反法西斯战争的硝烟让他的命运与中国生死相连,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他都努力为人们带来积极影响。有感于李爱锐的英雄事迹及他的坚韧精神,天津师范大学学子王韵翔创作了一幅主题为《天津故事:李爱锐》的水彩画作品,并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将作品捐赠给了天津市体育博物馆。
作品以时空叠影手法呈现三个维度的画面,前景定格他在中学课堂传道授业的场景,象征希望与教育使命;中景再现他在奥运赛场奔跑的画面;背景则刻画了天津的城市风貌,以李爱锐参与设计的民园体育场为主要形象,展现了李爱锐一生从赛场到讲台,始终以坚韧品格保持着人性光辉与理想高度的生命轨迹。
天津市体育博物馆为王韵翔颁发了收藏证书,并回赠了李爱锐纪念邮折和体育文化书籍,感谢他对天津体育的关注与支持。这幅承载着历史记忆与艺术创新的作品,将陈列于李爱锐永久展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此次捐赠不仅是对抗日英烈的致敬,更构建起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借由市体育博物馆的公共平台,让更多人触摸到这段传奇故事背后坚韧不拔的力量,感受李爱锐以体育精神穿透战争阴霾、照亮黑暗的人性温度,以及让和平理想代代相传的不朽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