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洪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升社区、公园等场所智慧体育设施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新技术在体育领域中广泛普及应用,推动了体育进入人工智能的全新时代,为体育事业的高速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工作安排,我市红桥区丁字沽街、西青区杨柳青镇建设了2处智慧社区健身中心,通过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等手段,为健身群众提供“一站式”智慧健身服务,提高了对群众健身的科学指导水平和健身设施监管效率,进一步满足群众个性化、多层次的健身需求,为广大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体育服务,深受广大健身群众欢迎,在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方面进行了积极地尝试和探索。
一、智慧社区建设中心建设情况
健身中心室内建立了信息监管系统、运动环境系统、智能配套系统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智慧社区健身系统。配建了一批室内、外智能健身器材和智能管理系统。同时,配备了智能闸机、智能手环、智能储物柜、智能门禁、半球摄像机、人脸抓拍机、室外红外机枪摄像头、云平台、小程序等相关配套设备与软件。智能系统采用物联网智能传感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智能化平台,为群众健身提供公共服务。场地设施通过智能平台,提高运维管理服务水平和效率。健身群众通过智慧健身平台,实施健身数据交换,获得科学健身指导。
智慧社区健身中心服务于周边社区健身群众,给社区健身活动带来了新气象。一是参与社区健身活动的年轻人显著增多。健身器材的功能和智能程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社会上的健身房,再加上中心位于社区内,方便可达,节约时间成本,这种邻里式的健身服务,极大吸引了年轻的健身爱好者。二是器材配置适应全龄化健身需要。一些根据个人能力自适应调节的力量训练设备备受欢迎,普通老人和小孩都争相尝试体验,实现了举铁的“愿望”。三是智能交互方便快捷。实时更新的个人运动数据、场地预定情况、天气情况、多媒体互动、视频体感等技术的应用,量体裁衣为健身群众提供了个性化服务,带来了更富有趣味性与挑战性的健身体验。
二、智能健身设施建设情况
2021年以来,我局在大力推动群众身边的全民建设场地设施建设同时,更加注重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上应用融合,积极推进智能健身设施建设,提升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能力,为健身群众提供信息交互、图文演示、语音播报、健身指导等健身服务,逐步推进社区健身设施提档升级,提升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能力。在全市城乡社区配建了150余处社区体育园,每个体育园配建了智能健身器材,更加突出智能化健身器材的设置和应用,注重健身群众与器材设施之间的信息交互,通过智能化建设设施获得科学健身指导。社区体育园的受益群众更加广泛均衡。分别针对老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不同的生理特点,设计配建了适合不同人群的健身设施,产品供给更加综合、更加丰富、更加智能,让各个年龄的健身群众都可以享受到适合自己的健身设施服务,进一步增强了群众通过公共体育服务获得的参与度和幸福感。
三、下一步打算
一是推动社区体育设施智能化升级。促进新信息技术在全民健身领域应用和融合,建设智能健身器材。2022年,我们拟计划在全市城市社区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投资兴建100个社区体育园,配建一批智能体育设施。在相关区具备条件的街道(乡镇)配建3处智慧社区健身中心。
二是提升社区健身与健康促进服务。依托社区,结合线下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大力开展社区健身与健康促进服务,实现身体素质检测、健身效果评价、健康健身指导等功能。搭建群众体育指导服务平台,实现医疗卫生和体质监测服务,提供体质健康档案、运动记录、个性化科学健身指导、健身知识传播等功能。培育社区体育俱乐部等基层体育组织,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在组织社区体育活动、指导科学健身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三是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区体育赛事活动。开展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打造线上与线下比赛相结合、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社区运动会,引导社会力量承接社区体育赛事活动和培训项目。依托现有平台和资源,开发基于PC端、移动端和第三方平台的服务系统,集成健身设施查询预订、社会体育指导员咨询、体育培训报名等功能,为“社区运动会”提供服务,为相关活动提供组织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支撑,定制社区体育相关标准和制度规范,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
再次感谢您对天津市全民健身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2022年4月12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天津市体育局,022 2330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