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体育局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关于下发《我市建立“8421工程”青少年体育
训练体系的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区县体育局、教育局,滨海新区教育体育委员会:
为贯彻落实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深化“体教结合”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意见》的精神,推进我市“体育强市”建设,深化“体教结合”,全面推动我市青少年青训练体系的建设,提高青少年体育运动水平,促进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市体育局和市教委决定将建立我市“8421工程”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现将实施办法发下,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8421工程
“8421工程”是我市各级体育、教育协同推进,为有效推动我市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提高青少年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依托小学、初中、高中和青少年体育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的一项体育措施,是完善我市青少年体育训练管理体系和训练运行模式的重要保障。
二、8421工程组织框架
1.每个区县择优选定有较好体育基础的小学8所,初中4所、高中2所与青少年业余体校建立起成本区县的“8421工程”青少年训练体系。推动学校运动队课余训练与业余体校专项训练的有机结合,实现小学—初中—高中课余训练和青少年业余体校的训练体制的完整衔接、体育人才“一条龙”的系统培养。
2.建立推动“8421工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运行机制。体育、教育部门在工作管理、设施建设、经费投入、教师配备、学生招生、训练保障等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鼓励和推进相关部门、学校不断创新、改革,总结探索发展青少年体育的经验及新路子。
3.区县应将“8421工程”建设纳入体育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列入推进学校体育和青少年运动训练的重要工作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工作的发展。
三、学校应具备的条件和工作规范
承担“8421工程”的学校应具备条件和工作规范:
1.学校应重视学生体育工作,将体育工作纳入学校长期发展的重要内容,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对开展学生课余体育训练,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工作给予政策的支持和保障。
2.开展学生运动训练活动有一定的历史,基础较好。有1-2个体育运动项目具有较高的水平,形成优势项目,技术水平保持本区县的前列,同时具有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能力。
3.应选择较高水平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学校。学校应具有较完善的体育场或训练馆,配备可满足学校运动队训练的器材和装备。
4.学校要把体育经费列入年度财务计划,使学校运动队训练、竞赛活动有稳定专项经费保障。
5.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较强,每个运动项目的训练配备2名具有较高专项训练能力的专兼职教师,形成运动项目优势的师资团队。
6.学校运动队制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一般持续保持2个以上的年龄段学生运动员梯队。每个运动项目具有20名以上的学生运动员,保持运动队训练学生的稳定性。
7.学校运动队按照《青少年体育训练大纲》的要求,认真编制训练计划,科学组织学生开展体育训练活动。要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按照学生身体成长、生理发育和青少年运动技术发展规律,科学实施训练教学,打好基础,稳步提高。
8.要充分利用课后、课余及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运动项目训练,提高体育训练效率。运动队原则应每周训练5次以上,每次1.5小时以上。
9.按照各区县“8421工程”的布局,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及中小学与体校,要制定完善的学生培养、输送、升学招生的“一条龙”衔接制度,签订协议书,确保优秀学生运动员训练的系统衔接。
四、区县业余体校
1.加强区县青少年体育学校的建设,按照有关要求要突出做好体校的机构建制、场馆建设、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工作。要充分发挥区县体育、教育部门及学校的各自优势,协同配合,推动青少年体育学校的发展。
2.各青少年体育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青少年体育训练大纲》,认真组织实施青少年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不断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3.体校教练员在搞好青少年运动训练的同时,应注重建立与中小学进行项目的训练对接,有计划地对布局学校的运动训练进行技术指导。
五、组织管理
1.建立我市“8421工程”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督导制度。市体育局、市教委共同成立此项工作的督导机构。各区县也应建立有效的督导机制。
2.市体育局、市教委每年对各区县“8421工程”推动工作进行评估。并将根据各区县工作的发展水平,给予区县及相关学校专项经费的资助。资助经费需应按有关要求用于推动“8421工程” 的工作,专款专用。
3.建立“8421工程”青少年体育竞赛制度,丰富青少年竞赛活动内容,促进训练水平的提高。举办各类“8421工程”学校校级之间的比赛,各相关学校积极参加各项竞赛和寒、暑假期青少年训练营活动。
4.切实加强“8421工程”学校的安全保障体制。建立学校学生运动意外伤害事故专项险种,形成包括训练竞赛过程管理、事故保险赔付在内的风险防范体系。
5.做好“8421工程”学生运动员、体育教师、教练员的注册工作,确保带训的体育教师、教练员相对稳定。同时,对参加训练的学生每年实行登记备案与注册工作,并上报市体育局和市教委,杜绝青少年体育人才流失。
6.建立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激励机制,制定学生运动员升学的保障政策。对“8421工程”高中布局校的学生运动员给予政策支撑,优先录取到天津体院或天津体育职业学院学习。
天津市体育局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2015年5月27日
(此件主动公开)